《波斯少年》以第一人稱回憶錄的動人之筆,續(xù)寫亞歷山大大帝最后的七年。故事敘述者是一位真實的波斯人——亞歷山大青春俊美的伴侶巴勾鄂斯。這少年幼時被賣為奴隸,輾轉(zhuǎn)成了波斯國王大流士的男寵,他起初只從宮闈傳聞里聽說亞歷山大震動朝野的勝利。后來在高伽米拉戰(zhàn)場上,亞歷山大再次擊敗大流士,將他趕上逃亡之路。大流士故后,巴勾鄂斯被作為求和禮物獻入亞歷山大的內(nèi)廷。亞歷山大對聲色享受體驗尚淺,但對感情向來需求很深;巴勾鄂斯善于悅?cè)?,卻一直無處實現(xiàn)少年的戀夢。他們的相遇恰似命中注定。征途漫漫,愛情給了亞歷山大無限安慰,歷經(jīng)刺殺陰謀、異族聯(lián)姻與軍心浮動,他對巴勾鄂斯始終未減眷戀。本書作者瑪麗·瑞瑙特譽滿歐美,是公認的歷史小說大師,張愛玲、肯尼迪總統(tǒng)、諾獎得主《蠅王》作者威廉·戈爾丁、布克獎得主 《狼廳》作者希拉里·曼特爾都是她的忠實讀者。其代表作包括亞歷山大三部曲(《天堂之火》《波斯少年》《葬禮競技》)、《御者》《殘酒》《國王必須死去》。
波斯少年讀書筆記偉大的愛情不需要XX
打開瑪麗·瑞瑙特 《波斯少年》(“亞歷山大三部曲”第二部)的最佳方式,大概是一手拿一張古代歐亞地圖,一手拿一張伊朗美少年的照片。看到亞歷山大攻城略地,就看看古代地圖,從色雷斯到伊利里亞、雅典、波斯、印度,他甚至打算繞過阿拉伯,從海灣駛向埃及,最后占領羅馬;讀到大帝打累了回到后宮,和波斯少年巴勾鄂斯纏綿悱惻,就看看手邊伊朗美男的照片,細長的雙眼,筆直的鼻梁,性感的唇角,體會彼時他們的情難自拔。
被進獻給亞歷山大的波斯少年,本是個閹人,但俊美無儔,且聰明,知道控制自己的欲望,不把它們?nèi)勘憩F(xiàn)出來,因此能夠善始善終,陪伴大帝一直到死亡。他們本是主仆關系,肉體的欲望,但因為巴勾鄂斯陷入深愛,一切唯亞歷山大馬首是瞻,隱藏嫉妒,悉心照顧,替他著想,漸漸能讓人體會到這愛中的一份溫情。亞歷山大去世之后,巴勾鄂斯于群雄逐鹿中極力保護他的遺體,究竟讓人動容。他對赫菲斯提昂——亞歷山大青梅竹馬的愛人由嫉妒、憤恨、企圖殺死他,到慢慢理解他與亞歷山大的關系世間無人可以替代,更從赫菲斯提昂在酷熱荒漠中將他救起后,開始接受他,甚至在亞歷山大病重時懷念赫菲斯提昂的存在……巴勾鄂斯不幸在少年時即成為閹人,注定他這一生如藤蔓,只能為愛而生。
亞歷山大戎馬一生,從小就在嚴酷訓練、父母失和中長大,接受亞里士多德的教育也是充分強調(diào)理性,與赫菲斯提昂的愛更像一種同舟共濟的革命情誼,只有在巴勾鄂斯面前短暫地放縱,被欲望所迷惑,這大概是他為自己人生盛宴選擇的一道甜點,然而正餐終究是沙場無情,創(chuàng)下雄圖霸業(yè)。
父母失和大概是亞歷山大一生的心理創(chuàng)傷,潛意識里想獲得父親的認同,逃避母親強烈的占有欲,也許是他自青年起就遠離馬其頓四處征戰(zhàn)的原因。他與母親的關系,只有赫菲斯提昂能夠理解,也必須依靠赫菲斯提昂的理性與共情不斷勸解和調(diào)和。最著名的例子是,亞歷山大在眾臣面前閱讀剛剛收到的家書,赫菲斯提昂走過去與他肩并肩頭靠頭同看,大臣們對這樣的大膽和冒犯驚訝無比,但亞歷山大毫不以為意,縱容著赫菲斯提昂,似乎他們從兒時開始,已習慣了這種對情感的共享。
盡管亞歷山大與赫菲斯提昂情比金堅,14歲他就冒著失足墜亡的危險,從高墻上的勝利女神像桂冠上取下金葉子送給赫菲斯提昂,情定終生,但鑒于全書沒有一處描寫亞歷山大與赫菲斯提昂XX的地方,甚至亞歷山大從未表現(xiàn)出這樣的意愿,我們只能說,偉大的愛情不需要XX。他們究竟如何看待彼此?在巴勾鄂斯看來,亞歷山大是赫菲斯提昂的男孩,當他想展現(xiàn)一個男人的雄風時,就來找巴勾鄂斯。有研究表明,自雅典起同性愛不被排斥,但也不與今日的同性愛類似。愛是古希臘男人征服世界的一種方式,因此征服對象無論男人女人,都能讓他們感到極大的滿足。
赫菲斯提昂對亞歷山大的愛是無條件的支持和隱忍。他容忍亞歷山大——自己的男孩與巴勾鄂斯的感情,容忍亞歷山大的三段婚姻,甚至聽從亞歷山大的建議,與他一起娶了波斯王大流士的女兒——他們的關系真正升華到了親情。無論在亞歷山大與父親的矛盾中、與母親的糾葛中、與朝臣的斗爭中、與異族的征戰(zhàn)中,作為最堅固的一個“伙友”,他永遠站在亞歷山大一邊,為他出謀劃策,為他沖鋒陷陣。他們之間擁有無法被破壞的信任,這點連亞歷山大的母親——瘋狂的奧林匹亞斯皇后都頗為知趣地了解到(這位皇后不知為什么,死活看不上自己的老公腓力王,擁有狂熱的酒神崇拜,堅定認為亞歷山大不是腓力,而是宙斯的兒子)。
最能夠證明赫菲斯提昂與亞歷山大這段偉大愛情的,無疑是他們的生死相隨。多年征戰(zhàn),他們于戰(zhàn)場上血腥廝殺,廝殺歸來一同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但突然畫風一變,赫菲斯提昂一場風寒纏綿病榻,亞歷山大牽腸掛肚,夜夜探望,日日揪心,乃至赫菲斯提昂終于不治撒手人寰后,他幾近癲狂,下令吊死為赫菲斯提昂看病的醫(yī)生,讓人去雅典神廟為他求取神格立廟接受祭祀,為他搭建起千尺高臺以王者之禮風光火葬……心碎神傷,終于在8個月后舊傷復發(fā)不治而亡。
由于瑪麗·瑞瑙特對亞歷山大與赫菲斯提昂的感情描寫實在節(jié)制,兩人只是互相扶持,很少表明心跡,完全不像對巴勾鄂斯的欲望描寫那樣透徹淋漓,因此他們究竟親密到什么程度,亞歷山大這最后的癲狂究竟爆發(fā)點在哪里,只能靠讀書的人自己YY,實在遺憾。最有力的一個理論支持是,亞歷山大一直以阿喀琉斯自比,讓赫菲斯提昂當他的帕特羅克洛斯,神話中這對同性伴侶,在帕特羅克洛斯去世后,阿喀琉斯也追隨而去……古希臘人對神的崇拜,超乎我們的想象,他們?nèi)f事遵照神的旨意,將他們當作確定無疑的真實存在,對照神的英雄行為規(guī)劃自己的一生。
故事結(jié)束在巴比倫,我第一次知道那著名的空中花園需要無數(shù)巨大的水車將水抽上去做澆灌之用,保持綠樹常青。然而人并不是神,愛情和生命都不能長青,一代梟雄不過被一場肺炎奪取了生命,瀝血奮戰(zhàn)建下的宏圖偉業(yè)立刻分崩離析……只剩下千年后我們的哀嘆和意淫。
最后,多說一句,奧利弗·斯通的《亞歷山大大帝》拍得極好,戰(zhàn)爭場面還原真實,簡直讓人不忍目睹??屏帧しㄈ馉柊缪莸膩啔v山大可以打8分,杰瑞德·萊托的赫菲斯提昂也極其好看,但總覺得陰柔了一點,應該選個具一點棱角、硬朗一點、高一點的演員就更好了,畢竟與巴勾鄂斯的陰柔比起來,這是一段沒有XX的偉大愛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