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描寫了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沒落,其中以覺新、覺民、覺慧等幾個年輕人為代表,展現(xiàn)了他們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并通過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批判封建禮教和包辦婚姻,具有強烈的反封建色彩。
巴金選集1:家 讀書筆記我知道我的人生是一場無人可救的悲劇--覺新
我是個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悲劇命運的悲哀的人。我不是覺慧那么純粹的反抗者,也不是高老太爺、克安、克定那樣純粹的封建衛(wèi)道士。我介于兩者之間,我既不被“爺爺”派接納,因為我內(nèi)心也有和覺慧相似的叛逆因子在跳躍;也不被弟弟們所真正理解,因為我是封建衛(wèi)道士的幫兇,我不徹底地反抗封建惡勢力。所以我是悲哀的,是不被人理解的,是不容于當時任何一派的。
我不像阿Q那樣愚昧麻木,我接受過五四新文化的洗禮,和弟弟們一樣清楚地認識到封建家庭制度的罪惡和必然會崩潰的結局。但我與弟弟們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我本人就是這種家庭制度的產(chǎn)物——長房長孫,我無法拋掉這個包袱,無法退卸掉這個包袱所帶給我的沉重責任和負擔,無法擺脫這個包袱對我的束縛和操控,我默默地自愿地接受命運的安排,甚至也做了殘害別人的幫兇。為了保住自己與家人可憐的生存權利,我怯懦地妥協(xié)與退讓,不抵抗,他沒有人格,沒有自尊,沒有自我地“賴”活著。我一次次向封建惡勢力退讓,退讓的結果換來的是自己短暫的安寧,但卻是以犧牲別人(包括他所愛的人)為代價的,當然我本人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我是封建末世的軟弱的知識分子的代表。我是悲劇的。我生性敦厚、軟弱,沒有強烈的斗爭和反抗意識。但我是善良的,是充滿人情味的。一切指責、嘲諷、壓制、迫害,我都甘愿一個人承擔,也默默地一個人承受著,自我犧牲著。所以這是我的性格悲劇,正如哈姆雷特在優(yōu)柔寡斷、不堅定中造成了自己的悲劇一樣。但我的悲劇還有命運的成分。索福克勒斯筆下的俄狄浦斯難逃命運對他的安排——弒父娶母。我與他有相類似的命運悲劇。只不過俄狄浦斯在命運面前做了自己的反抗和斗爭,失敗后還是淪入命運的安排。而我卻沒有那樣的勇氣和魄力,他隱忍地接受命運對我的安排——長房長孫、孝子賢孫。縱然我心有不滿、不遠,但我也不予表露,依然唯唯諾諾地履行自己的使命,履行命運交付于我的,不容推脫的職責,同時我也難以擺脫那種根深蒂固的封建倫理觀念。于情于理,我必須要堅守職責。我是封建舊家庭的殉葬者。
更具悲劇色彩的是我是一個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悲劇人生的悲劇形象,而且我自愿、自覺地接受這樣的人生。我清楚地知道他的悲劇命運的造成者是封建禮教,是封建舊家庭制度,我也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懦弱與無能,我更清楚地了解一個事實:自己無力改變自己的悲慘命運,自己只能成為一個犧牲品。這一切我都了如指掌,所以我選擇在走向死亡的這條道路上繼續(xù)前行,孤獨地承受著滅亡的痛苦和折磨,至少我的毀滅可以換來其他人的生存。
作者對覺新的態(tài)度這部小說是作者帶著強烈的“激情”創(chuàng)作出的。對于覺新這樣一個有著不徹底的思想覺悟的又生性懦弱的青年,又有著身不由心的行為當封建禮教幫兇的雙重性格的人物,作者巴金對他的感情也是復雜的。
巴金的大哥李堯枚在成都苦撐著日益破敗的老家,上養(yǎng)繼母,下養(yǎng)妻兒以及資助在外讀書的兩個弟弟,身心俱疲,還舊病纏身,巴金的大哥是個傷感的人,也接受過一點新文化,他把封建舊家庭的黑暗內(nèi)幕向弟弟披露,于是巴金“決定用他大哥的性格、事跡及其委頓的人格,來揭示一個舊式大家庭的衰敗歷史”。我想這應該是《家》的創(chuàng)作動機。1930年堯枚給巴金的信上有這樣幾句話:“我家的歷史很可以代表一切家族的歷史”,“希望你有余暇把他(即小說)寫成”,“并且以我家人物為主人”。堯枚當時已經(jīng)意識到寫自己的家族在社會上具有很大的典型性,他極力鼓勵弟弟寫出自家的故事。可惜1931年4月,堯枚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大哥的死對巴金《家》的創(chuàng)作絕對產(chǎn)生了影響,如果他不死,難?!都摇凡粫粤硪环N面貌出現(xiàn)。大哥的死激起了巴金這個舊家庭以及別房長輩的仇恨,而且也中斷了巴金與這個大家庭別房親戚的最后一絲聯(lián)系。于是,他可以毫無顧忌地揭露封建舊家庭的黑暗,宣泄自己的不滿與反抗,控訴與批判,用半虛半實的筆法揭露高家大院里制造的樁樁血案,塑造出高老太爺、克安、克定等一大批沒落地主的丑惡嘴臉。
作者對覺新投入了很深的感情。我們知道覺新其實是以作者的大哥堯枚為原型塑造出的人物。如果說覺慧代表作者的思想,那么覺慧對覺新的評價和態(tài)度就是作者對大哥,也是對覺新的感情。小說中,覺慧用了兩個詞來歸納覺新的處世態(tài)度:“無抵抗主義”、“作揖主義”。這是對覺新最一針見血的概括,也隱含了略微的批判。覺慧對大哥有埋怨,有不解,有批判,有嘲諷,但是這些都只是一時的情緒,一時的沖動,平靜下來,他對大哥更多的更濃的感情是同情,是兄弟親情,是大哥被封建制度所吞噬的怨恨。因此,作者對覺新更多的是同情,是想通過描寫覺新的悲劇,引起社會對封建禮教吃人本質(zhì)的清醒認識和深刻反思,并喚醒社會上千千萬萬個“覺新”。
相信讀完了作品,人們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覺新身上投射的深情,可能巴金以前不是很理解大哥,通過《家》中的覺新,他對大哥肯定會有更深的理解了。覺新所處的環(huán)境,決定了他的命運和責任。他沒有因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放棄和逃避自己的職責,而義無反顧地自覺挑起了沉重的一房之主的重擔,接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制與迫害,努力維護著“家庭和平”。一個家里,有了沖突就應該有“和事佬”,覺新就是這個協(xié)調(diào)者,為弟弟們“擋箭”,給長輩們“消氣”。這樣的人是最難做的人。因此,覺新很辛苦,很矛盾,內(nèi)心郁積了太多的苦楚。作者把覺新刻畫得栩栩如生,使得我們?yōu)橛X新痛苦,為覺新矛盾,為覺新喜悅,為覺新身心俱疲。
既然覺新已經(jīng)意識到封建制度必然崩潰的結局,但自己又無力去推翻它,只有幫助有能力反抗它,有能力推翻它的人才行。所以他幫助了家里的“叛徒”逃
出“囚籠”的控制,去開拓一片新天地,開創(chuàng)不存在吃人禮教的美好新生活。至少他成功解救出了一個“叛徒”,封建制度一定會被這些“叛徒”們摧毀。他心理上有了安慰,他的自我犧牲是值得的。
總之,覺新是個值得同情的受害者,而不是該批判的封建衛(wèi)道士。對于他,我們應以一顆仁愛之心去理解他,關懷他。簡單的人好當,不簡單的人不好做。就像世界上,偉大的人與邪惡的人是少數(shù)的,因為他們是“不簡單”的。而平凡的人是大多數(shù)的,因為平凡的人是“簡單”的。再如演員要把握好角色的內(nèi)心,平凡的角色就好把握一些,因為他們簡單;而優(yōu)秀的或邪惡的就不太容易把握,因為這樣的不簡單,他們的心理是復雜的。正如《家》中的各類人物,覺新的“爺爺”派與弟弟們都是比較單一化的人物,不是封建衛(wèi)道士,就是進步的叛逆青年,所以這兩類人好當。而真正難做的就覺新這類人,他非“正”(進步青年)非“邪”(封建衛(wèi)道士),又亦“正”亦“邪”。他的兩重性格,他的顧慮,他的苦衷,他的渴望,他的矛盾,他的思想斗爭等帶給他的是難,生存難,立足難。想想他的處境,絕對很艱難,他內(nèi)心所承受的,是一般人所體會不到的沉痛。他是《家》里最沉重,最痛苦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