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讀后感1300字
聽了《終身成長》這本書,有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固定型思維唯天賦論;成長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養(yǎng),其中提到了《刻意練習》,之前有讀過,于是又重讀了這本書。
《刻意練習》是著名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和科學家羅伯特.普爾潛心多年年的研究著作,書中告知我們,不論什么行業(yè)或領域,普通人通過刻意練習,也可以獲得杰出的能力。
很多人都以為“杰出”源于“天賦”,“天才”卻說:我的成就源于“正確的練習”!這本書也為我們普通人提振了信心。
刻意練習要拋除錯誤的想法:基因的限制,只要足夠長時間,足夠努力,就會更優(yōu)秀。
刻意練習需要刻苦的練習,但它不是天真的練習,埋頭苦干,沒有所謂的“1萬小時定律”。
村里下了20年象棋的大爺可能比不上下了5年的年輕人。原因就是沒有刻意的提高。
走出舒適區(qū)
在刻意練習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走出舒適區(qū)”,人們的各種技能,象棋,游泳,籃球,音樂,寫作,溝通,學習能力,工作技能等長年沒有進步,甚至還退步。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一直停留在“舒適區(qū)”。
人類的身體和大腦有一種偏愛穩(wěn)定性的傾向,體內(nèi)有個平衡系統(tǒng),進行“體內(nèi)平衡”。當身體的系統(tǒng)感受到壓力,以至于原來的體內(nèi)平衡無法繼續(xù)保持下去,身體便會開始響應那些變化,目的是重新建立體內(nèi)平衡。
運動員經(jīng)常會使自己的肌肉纖維處于撕裂的狀態(tài),這樣新的肌肉纖維就會快速的生長出來,肌肉會變得發(fā)達。這是利用了身體對體內(nèi)平衡的渴望而推動的變化。當身體能輕松應對以前感到十分艱難的體育鍛煉活動,它會再度感到舒適,改變也停止了。進步就是一次又一次打破身體穩(wěn)定性,走出新建的舒適區(qū)。
刻意練習的的特點:
1、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
把目標分解,并制定一個計劃,在達成每一個細致的小目標過程中,糾正自己的行為方式,解決面臨的問題。
2、具有專注的練習狀態(tài)。
3、練習包含反饋,糾正。
4、需要走出舒適區(qū)。
5、創(chuàng)建心理表征。
擬形于心,成竹在胸,心理表征的創(chuàng)建細節(jié)越清晰,細致,就能越有效的磨練技能;技能越嫻熟,心理表征會越好。
刻意練習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要尋找良師益友。我們知道,刻意練習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系列有效的心理表征,而在學習過程的早期,你的心理表征是初步的、不準確的,找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導師來觀察你并向你提供反饋,示范正確的方式,提供有效的反饋,并且設計一些專門用來克服特定缺陷的練習活動,可以幫你更加迅速地取得進步。你將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建起自己新的、更有效的心理表征。
如果沒有找到導師,需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為一個小團體,相互鼓勵,相互學習,將團體的同志情誼和共同目標作為達到你自己目標的額外動機。
刻意練習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持續(xù)保持動機是個重要的問題。
1.弱化停下來的腳步
>有減少干擾的固定時間
>保證充分的睡眠,并保持健康
>練習限制在一定個小時左右
2.強化前進的理由,動機
內(nèi)在的渴望,成就感,自我激勵,贊美
>和自己達成協(xié)議,跨越停滯點就放棄,也許不會放棄
>他人的認可,或崇拜
>成立或組成團體,志同道合,有清晰的目標,相互鼓勵
從刻意練習的啟發(fā),通過刻意練習的方法,即使沒有獲得杰出的能力,但也能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