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龍應臺“人生三書”之二》讀后感1400字
我也會和我媽有很多的交流,比如以前,每天放學回家,我就會給我媽媽講學校發(fā)生的故事,講我的同學和老師,講我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有時候會和媽媽一起對某事批判或贊同,向某人取長補短,有時候爭得面紅耳赤,有時候被媽媽趁機教育一翻…… 以前我覺得媽媽是個什么都懂的人,甚至養(yǎng)成了一種把跟媽媽分享故事當成了習慣。后來日漸長大了才發(fā)現(xiàn),原來媽媽有這么多不理解我的地方,原來有些觀念我們是那么的不一樣。于是我會挑著、掂量著再跟媽媽講,仿佛這已然成為我們之間相處的一種方式了,我會主動說,媽媽也很喜歡聽。
媽媽的生活并沒有多大的改變和擴充,她依舊每天要上班、顧家,然后一年年的徒增皺紋,慢慢變老。而我要面對的,是來到離家很遠的地方讀書,認識很多人,做很多事情,經歷在變化,三觀也在不斷修正、塑造,這些都是媽媽不曾體驗過的人生。所以在我長大的過程中,跟媽媽的代溝可能會越來越大,我可能不再是那個問她為什么就能從她那得到回答的小女孩了,而她卻還是那個每天都關心我要吃飽穿暖、要好好學習、要自立自愛的我的媽媽。如果我是風箏,那么媽媽就是那個放風箏的人。最開始她必須拽著我向前奔跑,因為她要幫我找到合適的風向和風速,我才能不跌落下來,才能傲立于未知的高空。這時候就是媽媽該放手的時候了,她從原來放風箏的人,變成追風箏的人。然后,因為愛與牽掛,她會為了我,千千萬萬遍地追。
只是現(xiàn)在,不是所有的委屈都能換來媽媽一個懷抱和眼神,不是所有的困惑都能得到媽媽的解答和補救。父母和孩子之間,總是隔著一段叫做代溝的地帶。代溝的兩邊,是價值觀不一、風景不一的兩代人。比如有的時候,媽媽那息事寧人、以和為貴的態(tài)度和解決方法,竟讓我有點生氣。我氣的是,媽媽不能告訴我一個讓我滿意的答案,她或許忽略了甚至不能理解我的處境和想法。我知道她肯定是不希望我在沒有她在身邊的地方受傷害受委屈的,可是在她只能擔心又不能助我一臂之力的情況下,這是在她的心境下能給出的最好的辦法了,我能說這樣不行嗎?當然不能,我也只能笑著答應下來然后自己生生悶氣,再找到一個還算過得去的途徑,但是這當中一定是夾雜了些許媽媽的建議和態(tài)度的。那么這樣想想的話媽媽還是幫了我很大忙的啊,于是內心對媽媽又有了一點小期待。
我和媽媽的對話,都是生活的瑣碎和最重要的小事,不像安德雷和他媽媽,會有話題很重思考很深的部分。但是龍應臺對安德烈的向往,又像我的媽媽,像成千上萬個普通的媽媽對她的孩子的渴望。龍應臺害怕變老,我也害怕媽媽老去。我還有很多很多話沒有講完,你還有很多很多故事需要聽,我在這兒多見識一點,回家就能跟媽媽多講一點。所以啊,媽媽,在我還沒準備好長大,在我還沒有長成歲月靜好的模樣之前,你別太快老去。即使你已經開始在意過自己的白發(fā)和皺紋,但是我會把我看到的世界,給你講年輕的故事,我自私的認為,你得把精力放在我身上,陪著我長大。
再忙也不要忘記打電話給父母,他們只是很想聽聽你的聲音。放假回家了可以少見幾次朋友,多陪一會父母。你不在的時候,他們心心念念想的都是你的一切。你在的時候,他們更想問問關于你的一切。余生都是見一面少一面的,趁他們還沒老去,趁他們尚還健在,趁你還有時間,趁陽關明媚、清風徐來、水波不驚。
最后希望我們這一家戒不了宵夜的夜貓子以后都能早點睡。
沒有頭緒的瞎逼逼,畢竟我現(xiàn)在是又失眠又餓著呢。
晚安?早安。
以上。